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服装一级批发和流通市场之一。现如今在四季青,尝试“触网”已成为商家的普遍选择。通过移动端“+互联网”并不难,难的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新。 近江地铁站C出口出来,迎面即是天阳亲子广场,一只橙红色的“大龙虾”攀附于灰色的墙面,“虾帮”二字分列两边。 这是一家做夜宵生意的新开餐馆,两层店面,约500平方米,出售的餐品仅三类——小龙虾、蒸菜、烧烤。 尽管身为“新人”,“虾帮”自3月18日开业之日起,已多次登上杭州餐饮界“话题榜”,原因不外乎一个——该店创始人曾是单季一款裤子卖出40万条的四季青“裤王”。 “一个夏天卖出40万条裤子,是我在四季青11年里的最好业绩。”那年是2006年,之后,“裤王”风光难再。200万条/年、100万条/年、80万条/年,销量节节走低,甚至还在去年打了对折。 “服装批发生意交给老婆负责,我目前的重心放在餐饮上。”跨界餐饮、两条腿走路,成为“裤王”在服装批发行业遇困下的自救稻草。 跨界转型的不止“裤王”一个。2007年起电商来袭,价格透明、去中间化……种种模式打击下,杭州服装批发市场的商家身陷窘境。据统计,杭州四季青服装一条街上共有18家专业服装市场,自2012年起,有的市场出现了大量商铺空置的情况,有的市场不得不以“不涨租金”来挽留人心。而按照过往的行情,这些市场每年都要以5%—10%的幅度来递增租金。 传统市场不再风光,像“裤王”这样的传统市场人,不得不摸索另一条商道。 风光难再,传统服装市场“变型计”迫在眉睫 转型者尝试 曾经,他是名噪一时的“裤王”。如今,他卖起了小龙虾。而横亘于两个行业之间的,是一段不怎么顺利的转型经历。 盛极而衰“裤王”荣耀未能持久 采访约在上午9点半。此时,“虾帮”已开门,员工正在店内打扫,唯独不见“裤王”身影。 “平时他六七点就到店里转悠了。”员工也有些奇怪。 半个多小时后,一个男人形色匆匆地赶来:“抱歉抱歉,昨天监工夜宵到凌晨,太累了,也没有回家,在楼上找了个地方躺躺,结果睡过头了。” 个头不高,架一副眼镜,斯斯文文。此人正是传说中的“裤王”,本名余华。 这个来自千岛湖的男人,1991年在杭州半山一家服装厂打工,设计、打样、裁衣、缝纫,样样都做。2001年,他和妻子离开服装厂,做来料加工生意。每年的服装加工量很可观,但利润却很低,干了四年多后,余华意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在2005年租下四季青的一个档口,开启了加工与销售相“捆绑”的自产自销之路。 “我们的产品很单一,只有女裤。”2006年,余华老婆设计的一款女裤大受市场欢迎,一个夏天单款卖出了40万条。当年的业绩也由此拉高,卖出200万条裤子。余华由此在四季青名声大噪,人称“裤王”。对于这条“神裤”,余华记忆犹新,全棉七分裤,很多小姑娘搭配棉T恤穿。 余华没有想到,让他意气风发的2006年,也是他的转折年。2007年之后的几年,尽管平均每年能卖出100万条女裤,但余华发现生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下面的代理商拿货慢慢地少了,据他们反映生意没原来好做。”起初,余华认为是正常的市场起伏,直到近几年,他发现形势更严峻了——2014年全年女裤销量为80万件,2015年出现“腰斩”,仅售出四五十万件。 风光难再,传统服装市场“变型计”迫在眉睫 尝试触网转型升级的现实很骨感 “除了经济下行,电商冲击是一个重要因素。”余华说,大众消费从线下转至线上,实体店生意受挫,代理商的分销量减少,由此影响到生产供应商的出货量。事实上,除了像他一样的生产供应商,上下游生产链条上的商家(比如拉链厂、钮扣厂、花边厂等)都在抱怨生意难做。 既然电商冲击使得B2B的线下生意难做,那么可否借力互联网拓展“网上生意”? 2013年,余华开了个天猫店,把自己的档口搬到线上。 余华说,由于自己不懂互联网,他是花钱请人来打理线上生意的,这样“隔着一层”做事,使得天猫店的运营、推广等方面拿捏不好火候,导致该花钱的时候没花钱,不该花钱的时候又砸了不少冤枉钱。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淘宝店关停,最后还亏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