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的傈僳族大叔普付退今年50岁,一直生活在一个叫阿迪玛底的地方。阿迪玛底地处碧罗雪山深处,交通非常不便,来往一次鹿马登乡政府,要走八九个小时山路。 普家的儿子和媳妇去外地打工了,家里除了普大叔和普大妈夫妻俩,还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和上小学的孙子孙女。去年,普付退大叔一家六口响应政府号召,搬到了怒江东岸的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祖祖辈辈居住的破旧木板房变成了现代化的楼房,一家人很是兴奋。孙子孙女上学不用再翻山越岭了;老人看病走几步就可以到卫生院;普大妈采购日用品也不用深更半夜就出发了。 但是,普大叔却成了闲人,每天琢磨:这下山住楼房舒服是舒服,可家里的开销变大了。粮食要花钱买、肉菜蛋要花钱买、用水用电要花钱、烧水煮饭的煤气也要花钱。 就在普大叔整天瞎琢磨的时候,村干部找上门来,建议他去小区的民族服装车间,踩缝纫机,做衣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普大叔到小区的服装车间去了。同一小区里和普大叔一样闲得发慌的人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位,大家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被服装厂毫不犹豫地收下了。 有些女的以前踩过缝纫机,上手快,按件计酬,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普大叔此前从未摸缝纫机,一个月下来也挣了1000多元。全家的日常开销都有了,这让普大叔很高兴。之后一有空,他就跑到车间里车衣服。 这个服装车间是珠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100万元兴建的。今年5月,珠海市斗门区一名干部到怒江州福贡县挂职,一来他就针对“如何让易地搬迁户稳得住、守得住”进行了调研,很快,珠海对口扶贫福贡县的斗门区和高新区的干部们形成共识,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一个没有污染又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装加工类企业很合适。 福贡县地处高黎贡雪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深山峡谷,几乎没有工业,找遍全县,只有一个比较像样的民族服饰生产厂——哦乐民族服装厂。 哦乐民族服装厂的厂长李淑靓30多岁,原本是个家庭妇女。她特别喜欢民族服装和饰物,但老公工资有限,她买不起,就自己动手做,给孩子做、给自己做。渐渐地,闺蜜们、邻居们都找她做民族服装,于是她便找大家借钱开了个服装厂。没想到她的服装厂越做越红火,通过网络,哦乐的民族服饰不仅在怒江销售,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了客户。李淑靓原来的那个只有几十平方米车间的服装厂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迫在眉睫。但是没有钱没有场地,怎么办? 正在发愁之时,珠海的扶贫干部找到了李淑靓,问她能不能在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一个服装生产车间,珠海帮她找场地并投资让她购买设备,但条件是新厂必须雇佣居住在本小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工人。 想什么来什么,李淑靓高兴极了,合作协议立马签订,珠海市高新区立即投资了100万元,购买了缝纫机、电脑裁剪系统、熨烫机、工厂管理软件等,还请来了昆明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来厂里授课。 今年9月,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哦乐民族服装厂新车间开工了,包括普付退大叔在内的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每家都有人在这个家门口的厂里当了工人。 普大叔说,他们一进厂就有专门的老师教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虽然现在普大叔还是厂里挣得最少的工人,但他说有信心挣到每月3000元,“那样很快就‘摘帽’了。”他憨厚地笑着说。 |